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空袭源顺网,瞄准了伊朗的多个关键目标,包括核设施、军事基地以及能源设施。
根据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阿米尔·赛义德·伊拉瓦尼在6月16日的透露,这次空袭导致约1500人死伤,其中包括大量无辜的平民。伊朗的核设施,如纳坦兹和福尔多遭到严重打击,部分石油设施也被点燃,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惨重。空袭的直接诱因是情报显示,伊朗的核计划已经取得突破,铀浓缩技术接近武器级,这让以色列深感威胁,将其视为生存问题。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6月15日提出了停火的条件,要求伊朗彻底放弃其核能力。这些条件包括销毁伊朗的浓缩铀库存、解散核科学家团队,并拆除伊朗的核工业设施。
在此背景下,6月16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公开发表讲话,坚决表示伊朗并不追求核武器,并援引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话,强调放弃核武器是伊朗的国策。这一表态显然是对以色列停火条件的直接回应,旨在通过公开承诺来缓解不断升温的紧张局势。
展开剩余82%佩泽希齐扬的讲话通过伊朗国家电视台向国内外观众广播,旨在塑造伊朗遵守国际规则、渴望和平的形象,并力图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面对以色列的空袭,伊朗试图通过联合国等国际平台向外界发声,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寻求更多国家的声援。
然而,伊朗的“诚意”并未立即转化为和平局面。国内的强硬派对佩泽希齐扬的温和立场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其妥协将损害国家尊严。德黑兰街头爆发了抗议,民众强烈要求政府采取强硬报复措施,革命卫队高层则主张进行有限的反击,以维护国家形象。
6月18日凌晨,伊朗发射了数十枚弹道导弹和无人机,目标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和海法的军事设施。然而,以色列的“铁穹”防空系统成功拦截了大多数来袭目标源顺网,导致伊朗的反击仅造成轻微破坏。这次行动更像是为了平息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而非真正意图改变战局。
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计划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内塔尼亚胡在6月17日的讲话中再次明确表示,仅凭口头承诺无法消除伊朗的核威胁,且以色列将继续采取军事行动,确保伊朗无法重启其核计划。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长期以来密切监视伊朗的核活动,并认为伊朗可能在某些秘密设施中保留了核能力。
空袭不仅摧毁了伊朗的多个核设施,还特别针对了伊朗的防空系统和导弹生产基地,削弱了伊朗的军事反击能力。6月14日,以色列进一步空袭了伊朗国防部总部以及德黑兰附近的沙赫兰油库,进一步加剧了伊朗的防御压力。
国际社会对这场冲突的反应相当复杂且迅速。6月15日,俄罗斯宣布撤出驻德黑兰的部分使馆人员,并暂停使馆运作。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也发布紧急提醒,建议在以色列的中国公民通过陆路撤离。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呼吁所有人尽快离开德黑兰,同时明确表示支持以色列的行动,但更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三国同步撤侨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冲突升级的强烈担忧,大家普遍认为伊以冲突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滑向全面战争。
联合国安理会在6月13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副秘书长呼吁双方通过对话与谈判来化解敌意,但此次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决议。伊朗的“诚意”尽管为其赢得了一些时间,但并未迅速带来和平。以色列在6月17日继续空袭伊朗边境地区的军事目标,伊朗的防空系统在连续打击下逐渐暴露了漏洞。
伊朗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必须通过报复来维护国家尊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避免冲突全面升级。佩泽希齐扬的妥协为伊朗争取了一些喘息的空间,但也为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埋下了更深的伏笔。国际社会虽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但没有提供实际的帮助。
尽管冲突在6月下旬有所降温,但中东局势依然十分紧张。6月20日,内塔尼亚胡宣布以色列将继续军事行动,直到彻底根除伊朗的核威胁。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6月27日表示,空袭行动已摧毁了伊朗90%的铀浓缩能力和80%的防空系统,使得伊朗的核计划倒退了数年。
伊朗在6月18日试图通过议会推动退出《核不扩散条约》,以表示强硬立场,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否决了这一动议,强调维持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伊朗国内的抗议活动持续不断,民众对政府的温和政策表示不满。然而,革命卫队的有限反击并未改变局势。
7月7日,佩泽希齐扬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披露,6月16日以色列曾通过空袭试图暗杀他。当时,佩泽希齐扬所在的政府大楼遭到六枚导弹袭击,尽管建筑物入口受损,但佩泽希齐扬幸免于难,唯一受伤的是他的手臂被碎片划伤。伊朗情报部门怀疑此次袭击的情报可能是内部泄露,因此展开了调查并加强了德黑兰的安全措施。
7月24日,在美国和联合国的斡旋下,伊以双方达成了临时停火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核查,证明其无意发展核武器。以色列则暂停了空袭,但保留随时恢复军事行动的权利。虽然停火协议为双方提供了喘息的空间,但这一协议并未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伊朗的核计划仍受到严格限制,经济因空袭和国际制裁进一步恶化。
佩泽希齐扬继续推动国内经济改革,试图缓解民众的压力,但强硬派对其政策的反对使得改革进程困难重重。内塔尼亚胡通过削弱伊朗的核能力,巩固了国内支持,但他强硬的政策也使得以色列与邻国的紧张关系加剧。
美国在这次停火协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特朗普的立场摇摆不定,既支持以色列,也呼吁通过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尽管伊朗的让步避免了短期内的全面战争,但其地缘政治雄心并未消失。以色列的安全焦虑依然存在,内塔尼亚胡的军事行动虽取得战术胜利,却未能根本改变中东的权力格局。
联合国人权机构在6月18日呼吁双方缓和冲突,尽管如此,国际社会的斡旋作用十分有限。伊朗在这场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佩泽希齐扬的“诚意”虽为伊朗赢得了时间,却难以平息国内日益增加的压力。此场冲突暴露了中东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佩泽希齐扬的妥协为伊朗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但未来的挑战依旧严峻。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策略虽然短期内抑制了伊朗的核计划源顺网,但也为地区局势埋下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伊以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停火协议的脆弱性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仍然充满了变数。
发布于: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