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难以获得、难以反复训练的人脑白质纤维解剖,转化为可随时使用的数字化学习与手术训练工具,这是国内首款大脑白质纤维解剖的三维交互软件,同时发布的VR三维解剖教学可穿戴眼镜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款盈配网,将为临床与教学提供更为立体的体验。
11月9日,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联合主办的沪粤大脑白质纤维解剖学术交流会在东莞拉开序幕。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郝少才共同主办,来自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Vicent Quilis-Quesada教授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Carlo Serra教授受邀担任示教讲师。
为期三天的学术盛宴,聚焦大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重建及其在临床手术中的具体应用。受邀讲者均来自国际著名的神经外科中心,将为我国神经外科同行带来世界前沿的理念。学员来自全国多个省份有影响力的医院或神经外科中心,还包括一名来自瑞士的神经外科医生。
从“地图册”到“导航界面”,解剖学习实现沉浸式跨越
在交流会上,郝少才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大脑白质纤维3D实体解剖软件及全球首款VR三维解剖教学可穿戴眼镜设备首次公开发布并演示。
这是一款面向临床与教学的三维交互软件,旨在把难以获得、难以反复训练的人脑白质纤维解剖,转化为可随时使用的数字化学习与手术训练工具。该软件是国内首款大脑白质纤维解剖的三维交互软件,同时发布的VR三维解剖教学可穿戴眼镜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款,为使用者提供更为立体的学习体验。
该软件的底层数据来自真实人脑标本。团队以高精度三维扫描记录大脑的解剖过程盈配网,逐层重建,系统地记录了颅骨标志物到脑沟脑回,脑室系统到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空间关系。用户可以360度旋转、放大、分层查看,对复杂的大脑内部结构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立体理解。
“如果说传统图谱是地图册,这款软件和VR设备更像一张可操作的导航界面。”把抽象的图谱与具体的入路连起来,把知识与决策之间的距离缩短一步,郝少才展示了软件所提供的丰富解剖内容使用方法。VR眼镜逼真的三维立体感,让参会者都饶有兴致地进行了体验,并对软件的开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据介绍,该软件VR眼镜设备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无论是对于医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规培医生等各个学习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解剖学习,还是对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年轻医生学习都有着非常实用的帮助,且会大大降低学习曲线;此外,设备对于神经外科医生可用于术前空间想象训练、手术入路推演、风险预警;对神经系统影像团队,它帮助把核磁共振DTI等影像参数与真实解剖对照,提升“影像-解剖-临床”的相互验证,对康复与神经调控领域提供目标核团与通路的直观参照,支持更精细的个体化干预方案制定。
白质纤维是大脑功能区之间的信息高速路,但长期受制于脑标本稀缺与训练机会有限,建立空间理解往往十分困难。通过数字化采集与三维呈现,团队把高水平解剖训练从稀缺资源转化为可复制的日常数字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生和神经外科医生对大脑及其纤维束解剖的学习和运用。
聚焦大脑白质纤维解剖,国内外专家热烈交流
本次学术交流会堪称一场“神经外科盛宴”,围绕大脑纤维解剖进行了包括理论授课、解剖实操、纤维束重建及超声吸引操作等丰富的学术内容,丰富的课程吸引了众多神经外科同行前来观摩。
据介绍, 学习班采用“小班制+模块化+实操导向”教学模式,融合理论讲解、标本操作、三维数字软件辅助教学,构建“大脑图谱—手术策略—实践操作”的闭环学习体系;安排了理论与实操的大脑解剖课程,使学员充分利用宝贵的机会进行操作,以提高对大脑复杂空间结构的认知。
盈配网
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Vicent Quilis-Quesada教授是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著名神经外科教授,对脑血管的解剖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其精美的解剖照片让学员们叹为观止;Carlo Serra教授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他对大脑纤维解剖进行了详实的讲解,学员们收获满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是我国胶质瘤治疗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神经外科医生登顶珠峰第一人。他详细地讲解了大脑次脑叶切除的先进理念,并且通过手术实例详细讲解大脑各部位手术的原则与应用解剖,干货满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路俊峰教授带来了关于汉语语言脑机接口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国家大力发展脑机接口的背景下,为神经外科开展大脑功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陈博士详细讲解了大脑纤维解剖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通过解剖照片和手术案例的展示,进行了深入简出的授课。
学术活动还进行了大脑解剖操作、纤维束计算机重建及超声吸引器实操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学员们学习兴趣高涨,收获满满。“这是我第一次在真实标本中对照识别纤维束走向,课程让我明白了解剖不是图谱记忆,而是临床导航的根本。”一位来自省外三甲医院的年轻主治医生表示。来自基层医院的学员则说:“以前我们只能靠CT/MRI猜,现在终于建立起空间感,能更清楚地避开重要纤维,少走弯路。”
赋能临床与教学,携手打造大湾区神经外科高地
神经外科作为现代医学的高地之一,其技术水平直接体现一个地区医疗综合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精准解剖、功能保护、微创治疗已成为神经外科发展的核心方向,而大脑白质纤维解剖技术的进步,正是推动复杂脑部疾病精准诊疗的关键基础。
“这是一场跨越地域、融汇中西的神经外科学术盛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院长邵义明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同行。他表示,此次交流会是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载体,致力于将沪粤两地的顶尖智力、国际前沿技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临床需求紧密链接。
据介绍,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神经医学中心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了包括国家脑防委卒中中心、广东省防治卒中中心等多个高水平平台,并牵头成立“东莞市东南部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科联盟”,致力于实现“黄金一小时”卒中救治圈,推动医联体诊疗能力同质化提升。中心率先开展东莞首例机器人辅助DBS手术,建立帕金森病全周期诊疗体系,形成“显微镜+内镜+介入+机器人”四位一体微创技术体系,推动诊疗向精准化、系统化、微创化迈进。
此次沪粤大脑纤维解剖学术交流会,是该学术品牌自2019年创办以来首次走出华东、落户广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作为学习班的主席,希望参会学员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临床工作,不断提高手术技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并期待与医院神经外科开展更多学术合作。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郝少才教授团队研发的这款三维解剖软件,立足临床需求,源于真实解剖,实现了从‘看得见’到‘用得上’的跨越,是我国在神经解剖数字化教学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期待这一原创成果将成为东莞医学科技创新的一张新名片。”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三级调研员陈少基希望,医院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化与华山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的协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神经外科临床与科研高地。
本次大脑白质纤维解剖学术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为参训医师带来系统性的能力提升,也成为医院展示神经外科教学培训实力、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接下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将通过强技术、优服务、促协同多措并举,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前沿设备,推动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以患者为中心,提升就医体验,打造有温度的专科品牌;深化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顶尖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推动沪粤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协同迈向新高度。
南方+记者 欧雅琴
通讯员 郝少才盈配网
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